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16篇
  免费   691篇
  国内免费   541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619篇
口腔科学   94篇
临床医学   844篇
内科学   150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450篇
特种医学   586篇
外科学   4172篇
综合类   1473篇
预防医学   221篇
眼科学   260篇
药学   516篇
  7篇
中国医学   863篇
肿瘤学   11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344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812篇
  2013年   711篇
  2012年   720篇
  2011年   682篇
  2010年   654篇
  2009年   519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409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微波理疗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随机分为微波理疗结合推拿组(观察组)及推拿组(对照组)各34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痊愈显效率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76.47%,痊愈显效率67.6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波理疗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改进的侧前方手术径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3年4月至2006年9月利用胸腰段的解剖关系,改进成"L"形肌间隙经椎间孔入路行骨折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应用16例(改进径路组),并将11例经传统胸腹膜外入路(传统径路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住皮肤切口到完全显露椎体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总出血量、疗效等方面的差异,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27例患者于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获得6~26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改进径路组从皮肤切口到完全显露椎体的出血量平均为(80.0±56.5)mL,总出血量平均为(450.0±273.1)mL,手术时间平均为(119.0±35.5)min;传统径路组从皮肤切口到完全显露椎体的出血量平均为(350.0±145.5)mL,总出血量平均为(900.1±421.3)mL,手术时间平均为(193.2±48.3)min,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obb角改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神经功能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截瘫加重、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火现象,无假关节肜成和内固定失败. 结论改进的"L"形肌间隙经椎间孔径路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入路简捷,出血少.既能充分减压,又能最大限度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还可避免加重脊髓损伤、胸腹膜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通过与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相比较,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前瞻性将34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17),分别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经皮组)和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平均复位丢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3~21个月,平均18个月.经皮组手术时间平均(130±11)min,与切开组[(129±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P=0.870).经皮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0±37)mL,与切开组[(287±31)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1,P<0.05).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52.1%±5.8%恢复至术后95.5%±2.2%,后凸Cobb角平均从术前16.2°±1.7°恢复至术后5.7°±0.8°,平均复位丢失率为11.2%±1.2%,与切开组(13.1%±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是治疗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的较好方法,其与传统切开短节段固定手术相比,疗效好,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994.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34例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31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5.4岁.损伤部位:L_1 10例,L_2 14例,L_3 6例,L_4 4例;骨折按AO分型均为A3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6例.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37%~71%,平均丢失46.6%±5.1%;后凸Cobb角5°~45°,平均25.5°±3.1°;腰椎管骨块侵入占椎管矢状径百分比为57%~98%,平均72.5%±3.1%.其中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19例,分期前后路手术15例. 结果 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3 h;术中出血1400~2200 mL,平均1700 mL;输血1000~1600 mL,平均1280mL.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5%~100%,平均98.6%;后凸Cobb角-11°~9°,平均-2.0°±1.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椎管得到彻底减压,无骨折块占位,其余5例椎管侧方仍有少量骨块.所有患者随访11~84个月,平均42.5个月.最后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无明显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恢复,最后恢复到C级2例,D级15例,E级13例. 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95.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L5-S1 facet joint,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conjoined nerve root.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anomalies has been quite rare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 39-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acute low back pain and right leg radiating pain. Muscle weakness and sensory disturbance of the right leg were also apparent in the region innervated by L5 and S1 nerve roots. Preoperative multidetector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3D-CT) showed complete absence of the right S1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show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t right L5-S1 level that migrated cranially.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right L5 nerve root and S1 nerve root were conjoined, and the conjoined nerve root was compressed by L5-S1 disc herniation, which led to impairment of the conjoined nerve root by a single-leve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fter removal of the disc herniation, his right leg pain immediately subsided, however muscle weakness and sensory disturbance persisted. Surgeons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nerve root anomaly when examining a patient who shows an unusual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or congenital osseous anomaly.  相似文献   
996.
中药外敷配合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配合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外敷配合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7例,以10天为一疗程,观察两个疗程,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定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减轻,腰椎功能改善明显,其中治愈92例(34.45%)、显效104例(38.95%)、有效42例(15.73%)、无效29例(10.86%)。结论中药外敷配合骶管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简单而有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7.
退变性腰椎侧凸选择性短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其中男15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5.6岁。手术方式采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对患者术前、首次随访、终末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结果术前与终末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优良率为76.2%,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9%。结论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可通过狭窄节段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显著地减小手术创伤,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98.
下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腰椎病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后并发急性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1995年1月-2009年12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中22例并发急性感染,回顾性分析感染后的治疗过程。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为37-68岁,平均53.8岁。患者于术后5-21 d出现感染。明确诊断后即行手术者18例(清创后取出内固定器2例,单纯清创16例),非手术治疗4例。结果取出内固定器的2例患者均Ⅰ期愈合;单纯清创的患者中13例Ⅰ期愈合,3例未好转,再次清创并取出内固定器后伤口愈合。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经治疗后1例好转,3例未好转,延期行病灶清除并取出内固定器后伤口愈合。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60个月,平均27.5个月,无患者出现再感染。患者中18例于4-6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结论下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一旦出现急性感染,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否保留内固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椎间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4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为36~58岁,平均42.3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32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9例。手术节段为:L3/L4节段3例,L4/L5节段23例,L5/S1节段18例。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测量随访时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的ROM,评价ASD征象,记录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0~7.5年,平均5.6年。44例手术患者中5例有ASD征象(11%)。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后ROM为3.6°±1.7°,其中ASD患者的ROM为2.2°±0.8°,无ASD患者的ROM为4.6°±1.5°,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与影像学检查有无退变无相关性(P〉0.05)。结论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有退变征象的患者手术节段的ROM低,但相邻节段有无退变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可能与随访病例数较少及时间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翻修方式: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结果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34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15例,继发性椎管狭窄13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6例,神经根粘连6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遗漏5例,椎间隙感染4例,内固定失败3例。随访14~132个月,再手术前VAS评分为(8.9±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51.4±6.9)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6±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7.7±3.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的原因很多。再手术时正确分析其原因,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